查看原文
其他

“我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但_________”

夜读 央视新闻 2022-03-18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本书,常沙娜就是一部长篇传奇。”只要简单回顾一下这位“敦煌的女儿”的人生,就会知道这句话所言不虚:她出生于法国,父亲常书鸿是著名画家,也是后来备受赞誉的“敦煌守护神”;14岁时,她冒着连天的炮火辗转回国,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20岁那年,她得遇良师林徽因,确立了自己的一生之志;后来,她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设计,很多人去香港必打卡的地标——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区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也是她主持设计的;她还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设计教育家,曾担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15年……今天,这部长篇的传奇仍在继续。《夜读》国庆专栏《我有国士,天下无双》第四期以常沙娜之名,致敬敦煌人





国庆期间北京有哪些不可错过的展览?

近期,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这个问题,

正在故宫午门展出的“故宫敦煌特展”

应该会是众多答案中的一个。


70年前,也是在这里,

敦煌第一次以展览的方式揭开了神秘面纱。

人们才得以知晓,

这令人惊叹的东方之美背后,

是一群人一辈子的守护和心血。

当年协助筹备首次敦煌展的少女——

本篇文章的主角常沙娜

如今已是90岁的老者了。

缓缓登上午门的长阶后,

她在海报上“70年”这个字眼前,

驻足了很久。

超过一个甲子的时间,

原来也就是人生的一瞥。








《常沙娜:人生六话》

 

 

 

01

一次漫长的抵达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到敦煌的画面”

 

1931年,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父母以“塞纳”的谐音给她取名“沙娜”。沙娜沙娜,“沙漠的婀娜多姿”,回过头看,这似乎是个充满预示的名字,预示着这个新生儿注定会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


1935年秋,父亲常书鸿在巴黎街头看到一本图册,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中国古代艺术的灿烂辉煌,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离开巴黎,回到祖国,扎根敦煌。很快,常沙娜也跟上了父亲的脚步。

“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

初到敦煌时,常沙娜只有14岁,她说自己“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到敦煌的画面”

“颠簸了好几个月才到,当天已经是深夜,大家肚子都饿了,但是没有什么吃的,爸爸给每个人端出了三个碗,一碗盐、一碗醋、一碗面。”

常沙娜(右)和父亲(左)、弟弟在敦煌

大家后来这样总结当时的感受:“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

没有栈道,爬不上去,大家只能架“蜈蚣梯”进入石窟;洞窟里没有电,大家只能在太阳光照射时,用一点纸反光,以看清图案。


与贫乏的物质生活相对的,是敦煌艺术的丰厚,“那么多画,看都看不完。”

在常沙娜的记忆里,每到暑假,大人们在临摹,她也跟在后面画,“我的基本功,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


敦煌艺术给了常沙娜另一种富足,并像甘泉一样滋养着她,以至于敦煌成了她永远的精神故乡,“我的父亲在敦煌50年,守了敦煌一辈子,我在敦煌的时间不多,但是敦煌成了我的老家。”

 

 


 

02

一场重要的缘分

“林徽因先生决定了我终生的职业”


时光倒流七十年。

1951年,周总理提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找到了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要他们把在敦煌临摹的东西都拿到北京午门城楼上展示。

父亲很兴奋,叫上刚回国不久的常沙娜一起帮忙,并交给她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陪同梁伯伯梁伯母到午门城楼参观。

梁伯伯梁伯母,是指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尽管那时两人的身体状况已十分不理想,但他们仍对敦煌历代的莫高窟壁画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坚持要去看。


因为这次展览,常沙娜遇到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良师——林徽因。

也许是那次陪同给林徽因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礼拜后,林徽因对常书鸿说:“你让沙娜到清华大学的营建系来协助我。”她希望常沙娜能结合敦煌的图案,给景泰蓝做一些新的设计。


那时候,林徽因已经病到只能在床上工作,她和常沙娜的工作模式,常常是一个在床上讲,一个在床边记,记下了再拿去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常沙娜的艺术造诣有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几年后林徽因就去世了,但对常沙娜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缘分”,也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志向,自此,她决定要“终生献身给艺术设计和教学这两个专业”。

 

 

 

 

03

一个秉持一生的理念

“设计不是一个人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常沙娜有幸参与了十大建筑的设计,负责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的设计装饰。

才二十多岁的常沙娜没有感到压力,雄心勃勃地将自己热爱的敦煌图案融入到设计之中。方案呈上去后,一位工程师对她说:“沙娜,你的图案很好看,但是设计要和宴会厅的功能相结合,要把通风口、照明结合起来,没有照明,没有通风口,你设计得再漂亮也没有用。”

常沙娜虚心接受连夜修改,又拿出了新的设计方案,终于在解决照明和通风问题的同时,也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美。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完成后有一个宴会,负责设计的,负责制作的,甚至是工人们都来了,大家坐好后,周总理也来祝贺和感谢大家。宴会厅的灯打开的一瞬间,大家都感动得直掉眼泪。

这次经历给了常沙娜一个重要的启示:设计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完全是共同努力反复研究的结果,而且一定要按照功能的需要,按照它的含义宗旨来进行。


这一点,她受益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04

一个独到的美学观

“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有中国特色”

 

可以说,常沙娜一辈子都在从事和“美”有关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样一位老人,一定是特别讲究的。但其实,她已经很久不买衣服了,哪怕接受采访,也穿的是十几年前的旧衣服,“我不凑这个所谓的时尚。”


事实上,她对于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时尚观”是颇有微词的,“吐槽”起来也相当耿直:

“一说到‘中国元素’就是衣服上画只大熊猫吗?要有基础审美和文化精神啊!”

“什么是时尚呀?别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丢了中国的传统。……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有中国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五千年历史。

“中国的文化要有根有源,有文脉血脉!学问学问,学而问,问而学,不能随便乱来。”

……


这种“不满”,甚至在采访过程中也体现了出来。

拍摄总台《吾家吾国》节目的当天,主持人王宁特意准备了一条敦煌飞天图案的丝巾,想送给她。她摆着手,有些激动地连声说:“No!No!No!这丝巾颜色也不对,图案比例也不存在,没有学习没有研究,完全是乱来。”


摄影师小哥穿了一条磨洞的牛仔裤,被她反复批评。编导T恤上的大字logo,也让她直摇头。

人们过于随意地呈现“敦煌印象”,让她心痛;过于潦草地追求时尚,也让她觉得无奈。

在她眼里,“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大小、比例、色调、尺度、功能、材料的结合,来不得半点儿放松。她一旦发现了不美的东西,一定要说出来,这几乎是她的本能。

 

 

 

 

05

一句反复提及的话

“我有我的程序”



在《吾家吾国》节目的采访过程中,常沙娜好几次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我有我的程序。

第一次是主持人王宁在楼下接到老人,想要帮她拿包时,她婉拒了,解释说做完乳腺癌手术之后,这个姿势是她的习惯,可以保持平衡。


另一次是王宁到老人家里采访,老人在厨房里忙着给大家倒茶,王宁问需不需要帮忙,她连说三个“不用”,然后再次说出了那句:“我有我的程序。”


她的“程序”,还包括:随手带着纸巾擦拭扶手;坚持不让砍院子里的树;坚持住在工艺美院的老教师楼里;90岁了,仍然一个人买菜、做饭、做家务,一个人数着台阶上下楼;哪怕是和儿子吃饭,也坚持你请一次我请一次……

在儿子崔冬晖看来,自己除了在家里安装摄像头,多打电话多来看望,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母亲一直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她不服老,觉得自己能自理,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料理起来,干净、整洁、规律,并且一直坚持这一点。


也许,这种“程序”、这种坚持,就是这位老人和这个世界独特的相处之道,也是她走过漫漫人生的智慧之一。

 

 

 

 

06

一种有力量的人生

“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人生是一部长篇传奇,意思是说,除了那些高光的部分,他的人生也必不可少地会有低谷。

在常沙娜的人生里,这样的低谷当然也不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

敦煌的瑰宝吸引了常沙娜和父亲,却没能留住她的母亲,1945年,母亲因为无法忍受敦煌的恶劣条件,离开了他们。十几岁的小沙娜既要照顾爸爸,又要照顾小十岁的弟弟,“又当妈又当姐姐。”


丈夫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常沙娜独自一人将儿子养大,但她好像没有觉得这很难,因为“人生就是这样,要有思想准备,要奋斗,要面对现实”。


2008年,常沙娜做了乳腺癌手术,又做了半年化疗。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她的语气很平淡,甚至还觉得“挺好的”“该干啥干啥”。她如常地生活,搞设计,当院长,做手术,听喜多郎的《丝绸之路》。


人生起伏间,常沙娜一直记得父亲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喜怒哀乐,去经历就好了。”“能做啥就继续做啥,高高兴兴,这样心情就会很痛快。”

真正有力量的人生是什么呢?“我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但我依然很乐观”。

谈及对生命的感悟,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淡淡地用法语说:“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当悲欢离合皆是过往,生命的活力仍在当下。这样的生命之美,沁人心脾。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

资料参考丨总台《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手记

人文清华常沙娜演讲、时尚芭莎等

配图 | 综合自《吾家吾国》节目等




戳【阅读原文】收看《吾家吾国》节目完整版



明日“顶流”关键词:

北大奇女子

点击【写留言】猜猜她是谁 


国庆专栏《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制片人丨王兴栋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

为常老的传奇人生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